潜抑作用
潜抑作用,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意志、情感和记忆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潜抑是最基本的防卫方式,与压制截然不同。前者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即未觉察到潜抑的过程和被潜抑的内容,后者则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即有意识地抑制不该有的欲望和冲动。
一般而言,心理活动能把一些人们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内心矛盾、冲突的情感和行为,在尚未觉察之前,便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不致于时时干扰我们的心境和情绪。这些潜意识中的念头、情感和冲动,虽不为个体所觉察,却可能不自觉地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原发性潜抑所涉及的主要是性和攻击的自然本能冲动,而继发性潜抑是因为“超我”反对某种观念、冲动或行为而引发的无意识机制。潜抑作用在精神医学临床上经常见到。
在日常生活中,潜抑作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可经常见到,只是人们平时难以觉察到而已。如个体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社交活动中,遇到过极其痛苦或使自己非常难堪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把这些事件压抑到潜意识中而暂时难以意识到。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尤其是对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及癔症的精神分析治疗、挖掘病人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内容,宣泄其负性情绪,是治疗的关键。
潜抑作用是个体基本的防御形式,与某些心理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通过潜抑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足以引发罪恶感受的冲动或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念头,并通过暂时的“遗忘”来保护受创伤的心灵
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又称反向形成或反转机制。是指把某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欲望、冲动,潜意识地转化为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现实社会中因为人的许多原始的欲望和冲动,是个体及社会规范所不能容忍和许可的,故常常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不被个体所察觉,但这些潜意识中的内容并没有消失,仍具有较强的内驱力,个体为了防止这些内容突然显现,不得不予以防范,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口是心非、声东击西、南辕北辙”就是这种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反向作用常常可以见到。如有的人内心存有敌意和不道德的企图而在外表上则表现的非常热情、温和、慈善,即所谓“笑里藏刀”“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有的人有严重的自卑和消极观念,则处处夸张和炫耀自己的优点;有的人在特别爱慕和敬仰的异性面前,则表现的非常平淡,还不如一般异性朋友那样自然、热情、和谐;有的人很崇拜自己上司的才干和气质,却有意回避和不与上司接触;有的人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在外人面前则故作镇静,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以上情况说明,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态度非常过份,说明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动机、欲望和某种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