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作用
退行作用是指个体理发展到相当阶段之后,因遭受挫折而重新倒退到较原始的发展水平。众所周知,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心理发育和人格发展是循序渐进而逐渐成熟的。因此,人们各个年龄阶段的应付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而各不相同。如幼儿一旦饥渴,就哭闹不止要求立刻予以满足;而成人则可能因环境条件的限制,能忍饥挨饿,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需要,予以延迟满足;幼儿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受到挫折,则会大吵大闹,痛哭流涕,而成人则能顺应环境的要求,可能表现为忍气吞声,甚至强颜欢笑。既要考虑什么是社会允许和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模式,又要考虑怎样反应应付才积极有效和较为合适。一般而言,人们的应付方式与年龄特点、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等因素有关,当个体遇到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时,会表现出适切的、付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应付方式。但是,有时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难以处理时,可能会放弃已达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和方式,退回到原先较为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愿望。这就是退行作用或倒退现象。
现实生活中的退行作用经常遇到。如一个13岁的男孩,平素个性内向胆小,学习成绩较好,很受同学和老师的好评。一次上体育课,与同班的一位身体强壮的男生发生争执,当天放学后这个男生纠集其他班级的两个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对该男孩进行辱骂。并拳脚相加。以后该男孩就一反常态,变得胆小怕事,不与同龄小朋友玩,善于和比他小的多的一二年级的同学玩,并表示不想在原班级上学,要求留级。这就是退行作用的具体表现。
成年人中的退行现象也不乏其例,由于个体不敢直接面对挫折的现实,潜意识地逃避到自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以此来求得心理的暂时平衡。如某些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虽然已达到了临床痊愈的标准,但患者就是不愿出院。而一些严重车祸或重大手术的患者,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身体已经康复,但也往往不愿意出院。这是因为患者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应激和挫折,有过极为痛苦的经历,甚至有过濒死的体验,害怕出院后再负起成人的责任和承担可能随之而来的症状折磨,从而退行成孩子一样的依赖。
总之,退行作用在个体的生活经历中是经常可以出现的,只要不过分退行,可对个体的心理平衡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如有些个体在经历难以忍受的痛苦刺激时,会失声痛哭,或“妈呀!妈呀!”地大叫;团体成员结伴外出旅行,孩子般地追逐、嬉戏,使个性毫无约束地暂时释放,使人有心旷神怡、超凡脱俗之感,充分享受人间的欢乐;闲暇期间,夫妻恩爱,孩子般地低声细语、相互撒娇以增加夫妻之间的感情,寻求彼此安慰和确认这份爱;家长与孩子捉迷藏,像孩子似的玩耍,融入童年的欢乐之中。这种短暂的退行行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是极其有益的。但当个体一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常常退行,以原始和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以获取别人的同情和照顾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适应障碍,甚至会出现精神症状。如有的个体一遇到挫折和冲突,就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退行行为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而且使问题更加复杂而愈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