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365官网平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正文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方式(二)
发布时间:2021-12-20 来源:本站原创

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或为社会所容易接受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   

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需要使“自己看上去很好”。

一般说来,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合理化则是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

人的行为常常由许多不同的动机而产生。一般说来,越是发于情感的、越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在各种动机当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但人类往往企图以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解释其行为,以冲淡其潜意识中因自私冲动而引起的不安。这种在一系列的动机当中,选择一小部分最动听、最崇高,而且最适合“理性”的动机加以强调,企图掩盖其内心所不能接受的原因,仿佛只有这一种原因而无其他,以使自己感觉到心安理得的心理防卫机制,就是合理化作用。一般而言、小孩到了四五岁,随着言语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已经会使用合理化作用,而目很喜欢用。所以听起来常常觉得他们在强词夺理。比如说,2岁的妹妹手上拿了一颗糖果,4岁的哥哥伸手就抢了过来,还没等放到口中,妹妹就哭了起来。妈妈赶来追问究竟,妹妹一边哭一边伸手指哥哥手中的糖果。妈妈责骂哥哥:“为什么抢妹妹的糖果?”哥哥便将此合理化,说:“我不是'抢’妹妹的糖,我是替妹妹把糖果'拿'开,怕妹妹吃坏了牙齿。”

外射作用是将自己内心无法接受的感觉、动机及行为归于别人,以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合理化作用则在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过程中或前提之下,往往委过于人。比如,一位学生考试未及格,即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其实,考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像天资不够、没有用心听讲、准备不充分等等,并不一定是教学问题。然而,承认前面任何一种理由,都会引起自己心中的不快,如果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就心安理得了,所谓“天亡我也,非我之过”。

合理化的另外一种表现是,在追求某一种东西而得不到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得为自己找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于是常常将对方贬低,认为并非我追求不力、条件不够,而是“不值得”太卖力,借以安慰自己。《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的狐狸,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的男性追不到某一女孩,就说:"哼!那种女孩子,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这种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现象,即称为“酸葡萄”心理。容貌平平的女人,特别相信“红颜薄命”,也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与此恰恰相反的合理化作用,称之为“甜柠檬”心理。具有“甜柠檬”心理的人。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认为柠檬是甜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说,有的孩子,天资稍差,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说“憨人有憨福”;有人被偷了,就说“失财免灾”;有的女子,姿色平平,嫁个木讷寡言的丈夫,却说“这才可靠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理防卫机制,不失为一种帮助人们接受现实的好方法。所以说,合理化作用运用得当,可以消除心理紧张、级和心理气银、减少攻击性冲动和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若运用过度,则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