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父母有没有过既爱又恨又想逃离的心理?
逃离并不能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面对他们,了解他们。
我们的父母、老师或尊敬的人……这些都是我们的“重要他人”。他们给我们衣食、温暖、关怀、照顾,依偎在他们身边,有安全感。因此我们会很想接近他们。
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遭遇来自他们的批评、责怪、不满,甚至粗暴被打、猝不及防的呵斥。因此,我们又想远离这些本该亲近的人。
这种既想要接近又想要远离的“矛盾”就是一种心理冲突。而这种冲突的出现,常会让当事人感到十分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就是“焦虑”
焦虑的出现就代表着危险将要发生,焦虑的出现原是要催促当事人妥善应对,不过当焦虑过强时,我们则会选择“远离”来解脱这种心理的困境。
“远离”的方式包括身体距离的远离(如:借故有事离开、避而不见)和心理距离的远离(如:眼神回避、视而不见、仇视对方)。
这种“焦虑-远离”的现象一旦被建立起来,就不会只发生一次,会一再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试着想想看,我们免不了要跟这些“重要他人”接触,倘若这种“焦虑一远离"”的现象一再出现,到底会发生什么结果呢?
焦虑让你远离“重要他人”,而愈远离,就愈容易焦虑。可以想像的结果是,我们通常都和不甚了解的“重要他人”维持着本质紧密的关系,然而这对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折磨。
进一步说,当面对“重要他人”的焦虑时,我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自己发生的危险上面,因为焦虑会让我们全身心地处理即将发生的危险,以做出适当的反应避免其发生。而对于其它的事情根本无暇关照,更别说是去了解当时所面对的“重要他人”
不可否认,对多数人而言,父母常是制造我们焦虑的来源,而我们对他们也多畏惧。尽管对父母充满爱意,可是我们对父母可能还是“了解有限”,以致于我们无法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关怀和行动。
有空的时候,做个深呼吸,控制一下心中的焦虑,慢慢拉近镜头重新仔细地瞧瞧我们的父母,然后试着去了解他们:除了你所知道的部分以外,他们是怎样的人呢?他们有什么需要呢?
我们再想一下,如果没有父母,我们会来的这个世上吗?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我们能活多久?如果没有父母的关爱,我们能健康地成长吗?如果没有父母的辛苦劳作,我们能读书吗?如果没有父母的爱,我们能快乐的长大吗?如果没有父母的宽恕包容理解,我们能走多远?如果没有父母用心的呵护,我们能顺利的长大吗?
其实,我们通常所需要的,父母也需要,但是他们未必会跟我们说,而我们也可能从未发现过!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2021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