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喜是五志之一,中医形容的“喜”像光照耀心灵,但若处理不当,也可如烈火灼伤心灵。《礼记》中记载,喜,弗学而能。意思是说,喜悦是人们生来就会的情绪。喜不仅为自身带来身心舒畅、精神愉悦,更能感染周围的人。因希望喜悦的氛围常在,很多人不断呼朋唤友、日日笙歌,享受灯红酒绿、吃喝玩乐带来的快感。然而,这样肤浅的喜悦转瞬即逝,绵长丰盈的喜悦依然无法获得。
这种绵长悠远“喜”到底是什么呢?首先应明确的是,它不狭隘地等同于快乐,它是历经曲折终得到的喜极而泣、是找到人生知己的满足与相见恨晚。中医的“喜”更加深邃——快乐转瞬即逝,喜则长久丰盈;外界刺激产生快乐,内心生发绵长为喜。
那么,如何拥有这种喜悦呢?有人认为真正的关键是“慈悲”,即是在欢喜层面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就拥有了一种愉悦的心境。它可以帮助我们度过人生中的困境,在我们面对离别、逆境、绝望时拥有长久的喜,甚至在生命尽头也能保持欢喜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亦如王阳明临终时,周围人问其遗言,王阳明微哂,告知世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而在现代心理学语境中,更接近五志描述的应是心境,它是指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也用于构成其他心理活动的“背景”并影响它们的功能执行。但若具体谈论单个“喜”的情绪,比较贴合的或许是人们拥有的六种基本情绪之一——喜怒哀惧厌惊中的“喜”,也就是快乐。快乐是指个体所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紧张解除继之而来的情绪体验,快乐情绪的强烈程度取決于愿望满足的意外程度,愿望满足得越出乎意料,积极体验越强烈。它也与我们的生理调节有关,比如当我们感到快乐时,下丘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腹侧纹状体、额前回、前叶背外侧、后扣带回、颞叶、海马、丘脑和尾状核等脑区就会得到激活并表现活跃。
更惊喜的是,与中医的主张一致,长久的快乐情绪确实会对我们大脑产生持久、积极的影响。研究表明,情绪积极、乐观的儿童智力水平要比情绪悲观、忧郁的儿童的智力水平更高,而这种智力水平不只体现在智商(IQ)上,还体现在记忆、思维、创造、想象等众多方面。这或许启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如果能有意保持积极情绪,做到“乐学”、“愿学”,不仅有利于智力发展,还有可能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