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知识小科普 >> 正文
    • 心理知识小科普

自我“蜕变转化”的秘诀——学会转变观念

发布日期:2024-05-16    浏览次数:

我们的看法,就是我们的世界。

1.我们转变了,世界就跟着改变。

雨后的院子里几个小朋友在地上玩耍。站在一旁的女孩嚷着:“我不想玩了!”她指着湿漉漉的地上的泥巴,“好脏,好恶心!”另一个女孩子却玩得起劲,嘴里还一边哼着歌:“真好玩!”她双眼发出喜悦的光芒,然后说:“雨天真好,灰尘都不见了。”

面对同样的情形,二人的反应截然不同。为什么? 答案就在我们心中。事实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决定我们在世界上看到的事物。

2.事件都是中立的,就看我们如何诠释。

英国小说家赫胥黎说:“经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你如何去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感受,不是根据事实状况,而是来源于我们的诠释。比如:恋人分手,如果你认为“恋人离你而去”,当然会觉得感伤;但如果你的想法是“离开不爱你的人”,可能还会觉得欣慰。再比如:有人说你“娇小可爱”,这是正面的事,还是负面的事?答案是:两者皆非。这句话是中立的。正面或负面取决于你的解释。如果你认为那是赞美,就会觉得欢喜开心;但如果你认为那是批评,是在说你矮小,就会觉得受伤,不开心。

3.误解,来自于错误的解读

看法不是事实,但是它会让事实成真。 什么是误解?人际交往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误会?因为当事实加上我们以为的事实,也就是我们对于事情的认知、解读、看法、猜测、评断等时,误解也由此而生。

误解多半来自错误的解读。比如,有个人在笑。“他在笑”是“事实”;但是“他在对我笑”,或者“他在嘲笑我”,就是解读。再举个例子,当同学走过你身边,却连招呼也没打,你认为“那家伙真是无礼”,这只是你的解读。或许他当时正在想某件事而没留意到身边的人;或许他正赶着去做某件事,匆忙中并没有注意到。

重点就在这里:我们对许多事情的解读都不正确。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说:“如果这张脸只是在看别的地方,为什么我们要想成这张脸是故意转开?”

4.想法,决定我们的情绪。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了一套“情绪abc模式”(a为事件,b为想法、认知或解读,c为反应),同一件事情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关键就在b——在于我怎么想、怎么看待这件事。

情绪与事件本身无关,而与人对事件的反应有关。试试看,当朋友对你发脾气时,把它当作一种恭维,因为他觉得你很安全,可以倾吐心声;把别人交付给你工作,看作他非常信任你,很看重你,原本的负面情绪就会变成正面,不是吗?

5.世界就在我们的心中

如果你心情很好,那么你碰上的事物几乎都是令人愉悦的;而当你这一天过得不好,心情很糟时,任何事都能惹恼你。你看到的世界,其实是自己的投射。就像是戴着“有色的眼镜”,蓝色的镜片会让你看到一片蓝色的世界,黑色的镜片会让原本色彩缤纷的世界变成黑压压的一片。

有人看到一堵墙,有人却发现一扇窗。走不出自己的看法,眼前就是世界的尽头;走出去,世界开阔无际。